安徽是一个不容易的省份。
首先,安徽的建省历史并不算悠久,直到清朝时期才正式成立安徽省。

其次,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安徽也不是国家工业重点布局的省份,而是一个农业大省。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才从这里起步。
但是经过六七十年时间的努力,安徽取得了让人瞩目的发展成绩。2022年前三季度,安徽的GDP超过上海,跃居至全国第十位,首次进入十强省份行列。
从区域经济来看,安徽既属于中部地区,也属于长三角地区。长三角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体,安徽加入之后,自然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除了经济总量高外,安徽还是一个人口大省,排在浙江之后,位居全国第9位。
长三角各省市面积普遍偏小,只有安徽略大,总面积14.01万平方公里,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13万人。
安徽现辖16个地级市,没有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。
安徽这几年虽然经济增长的很快,但是毕竟底子不厚,所以各城市的规模还是不大。根据七普人口的分县资料,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,其中7个超大城市、14个特大城市。
安徽共有3个城市上榜,但是没有特大城市。

目前按城市规模排名的话,安徽前三的城市分别是(以城区人口为依据):
1、合肥,总人口936.99万人,城区人口377.76万;
2、芜湖,总人口364.44万,城区人口131.74万;
3、淮南,总人口303.35万,城区人口108.59万。
也就说,全国105个大城市,安徽占据3席,位于平均数以下,而且排名都比较靠后。
安徽现在已经完成了人口和经济的初步积累,下一步就是要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,做大做强中心城市,继续提升主要城市的规模。
为此,安徽省提出将建设1个特大城市、1个Ⅰ型大城市。
1、合肥:建成特大城市,争创国家中心城市
安徽除了建省历史短外,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省会城市变动频繁,直到1952年以合肥为省会以来,才基本稳定下来。
这就是说,合肥的城市发展历程,比周边很省份的省会城市起码少了几十年,

但是合肥的后劲很足,七普时城区人口就已经超过370万,跻身Ⅰ型大城市行列。但这并不是合肥的最终目标,而是要晋级特大城市。
特大城市的城区人口需要超过500万,合肥距此还有100多万的差额。
其实合肥有一个劣势,就是市辖区数量偏少,主城区周边很多县市已经融入主城区了,就因为不是市辖区,所以不能计入合肥的城区人口。
实际上,合肥距离特大城市的门槛非常近了。
城市规模的提升,支撑了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信心。纵观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,国家中心城市只有上海一个。
按照长三角的体量,2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应该的,但是合肥的竞争压力非常大,因为长三角的强市很多。
南京和杭州都是非常有力的竞争者,合肥跟这2个城市相比,还有不小的差距。
所以,争创国家中心城市,只是合肥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,是为了朝之而努力。

2、芜湖: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,建成Ⅰ型大城市
芜湖的城市基础不错,是长江上重要的港口城市、商贸之城,这几年逐渐形成工业支撑,大工业云集,城建水平很高。
但是芜湖也有自己的劣势,就是辖区面积不大,人口总量不高。
芜湖目前的城区人口刚超过130万,虽然排在安徽第二位,但是跟中西部地区其它的副中心城市相比,并不算太突出。
安徽省提出,支持芜湖建设Ⅰ型大城市。那么芜湖就需要在现有城市基础上,规模再扩大一倍还不止,这对于地级市来说,难度不可谓不小。
目前芜湖的总人口只有360多万,基本要把全市90%的人口都变成城区人口,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。

芜湖虽然是副中心城市,但是人口吸引能力远不如省会城市。近十年来了,芜湖只新增了9万人,增量连合肥的一个零头都不到。
所以芜湖升格为Ⅰ型大城市,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。
转载自:头条号 作者:龙哥看城市